首页 >  要闻 >

记者探访南京特色消费场景 看火热“五一”_今日聚焦

一句“总要来趟南京吧”让江苏南京火热“出圈”,2023年第一季度接待游客4437.34万人次。“五一”假期,南京再添一把热度。据央视新闻大数据统计,假期全国景区游客量排行中,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和钟山风景区分别位列第二、第三。

在各大社交平台,借广大网友的镜头,南京展现独特魅力。除了动人风景,其着力打造的特色消费场景也铺展眼前。游客来南京旅游不再局限于景区,而是走入南京日常,感受城市生活。近日,记者探访南京多个特色消费新场景,感受文化街区热力、郊区的乡村新景,以及人头攒动的展会成为消费新亮点。


【资料图】

特色小店“枝枝独秀”,城市街巷百花齐放

相比从前千篇一律打造北欧风网红门店,如今,南京的特色小店更愿意成为“独一份”,天马行空的创意让人忍不住“口袋一松”。

“看到社交平台上的推荐,我也想试试在城市的商场里‘露营’。”市民韩女士穿过商场门店竟来到一家马场,此行她的目标就在马场一侧——一座二层小楼的城市露营咖啡店。

“这就是我想象中的露营!我3月来过一次,但没能喝上一杯咖啡,当时有个综艺团队正在这里取景拍摄。我就想着还得再来一趟。”韩女士兴奋不已。

室内铺着小石头,窗边几把户外椅上随意搭放彩色毛毯。在店内,顾客可围坐一起,氛围感十足。有意思的是,菜单上除了创意饮品外,还有属于马的小食,向顾客提供与小马的互动。

将骑马露营的场景搬入商场内,这样的反差感让消费者颇感新奇,这家露营咖啡店也被列入南京市商务局举办的“2022南京特色消费场景推选”活动名单中。

商场内“露营”(央广网发 王姝姝 摄)

记者从市商务局了解到,2022年,南京全年打造1000个特色消费场景,包括特色小店、休闲外摆、流量首店、风格街巷、文商旅创、时尚运动、亲子研学等多个领域。不难发现,名单中的小店百花齐放,充分展现了南京“小店经济”不断创新业态模式。

同时,特色街区的打造与众多特色小店的“枝枝独秀”相辅相成。老门东、熙南里、小西湖等文化街区让市民游客感受到文旅消费的魅力,拉动消费的同时,传播传统文化。

除了这样新奇体验的咖啡店,汉服等文化体验也越来越受到欢迎。“这叫襦裙。上身短衣,下身是裙子。”在南京老门东景区附近的一家汉服店里,店主正在跟好奇的游客解释。老门东的汉服门店不止一家,各具特色。

一位店主解释,老门东是老南京的记忆,其传统中式建筑风格吸引了不少汉服爱好者,也让市民游客见识到文化之美。换一身长裙,绾一缕青丝,在这里跟拍一组写真尤其受到年轻女性的欢迎,有趣的体验也成为附加“商品”。

“之前我对汉服了解不多,原来汉服有这么多样式。”顾客周小姐表示,自己就是被社交平台上的图片“种草”,“网上还有一些年轻博主穿汉服演奏二胡、古筝等传统乐器,积极自信的样子让国内外的网友都看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几条街之外的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里,一场《南京喜事》正在上演,剧场内沉浸互动演出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通过剧情巧妙将南京非遗技艺与剧情融合;南湖记忆街区以地域文化及上世纪80年代南京市民生活为灵感,将沿街店铺立面更新,成为热门打卡地……市民游客的需求更多样化,商户的表达更个性化,南京各区也深挖特色,追求品质,努力实现文化传播和提振消费的同频共振。

现代化郊野新场景,成乡村振新新窗口

“五一”假期,全市景区景点、乡村旅游和文博场馆等文旅场所共接待游客总量达905.25万人次,乡村旅游频频出彩,全市63家乡村旅游监测点共接待游客总量达91万人次。以“露营”为关键词,融入音乐、风筝、烧烤等元素,结合民宿、农家菜等文旅资源,南京乡村游释放了郊野的生态和文旅能量,展现出现代化乡村新风景。

“五一”假期前,记者循着彩虹山路,来拜访一家特色小店的店主——“老万”。

从城市干道拐个弯,沿着起伏的山路再行进十来分钟,豁然开朗。走进响堂村,大块石头砌成的围墙与土黄色的外立面相得益彰,朴实中透着新中式的美感。不远处草地绿意蓬勃,还搭建着高耸的帐篷。不远处,孩子们的笑闹声让山里一下子热闹起来。

“完全是兴趣使然,顺便营个业。”“老万”表示,自己喜欢收集的老物件,之前与朋友在市中心开了一家咖啡店,就是一个旧时光的展示窗口。如今他在响堂村开始了新故事,开出同系列的杂货和餐饮小店。山里的生活为他注入了新的灵感。

喜欢老故事、老物件的文化人“老万”也是活跃在朋友圈的潮人,越来越多“老万”们扎根山里、村里、田野里,依靠互联网的力量打开了老村民的新世界,也打开了展示乡村多元化发展的窗户。也正是众多这样的特色小店,共同构成文艺范十足的、全新的响堂村。文艺赋能,响堂村成为南京现代新型乡村的代表,也是乡村消费的新场景之一。

无独有偶,在南京的另一头,位于江宁秣陵街道毗苏村的“乡伴苏家·理想村”也成为不少人乡村游的选择。

作为“村中村”的“理想村”,说是“村”,其实更像文创园区,咖啡、餐饮、民宿,清新自然的设计风格让人放松,河畔微风拂过。值得一提的是,“村口”的展示栏中特别描述了一群萤火虫小精灵的故事。“理想村”通过塑造“苏小星”等生动IP讲好建设规划,让可爱的卡通形象成为这里散落的风景。

“理想村”里一家咖啡店的工作人员表示,自己住在城里,每天来“村”里工作,他笑说:“我们都是这里的新村民。”多种多样的小店在风格上相呼应,周边的老村民成了新村民的新顾客,携手翻开乡村建设的新篇章。

“理想村”(央广网发 王姝姝 摄)

作为新一线城市,建设什么样的乡村?依托山水之美与乡村特色,融合创新表达与文化内核,现代的郊野、沉淀的乡愁让我们看到了乡村的无限可能。政府搭台,让新旧村民共享共治共参与,乡村振兴动力源源不断。

会展观众“不再专业”,推动城与城要素流动

在城市,前有老门东、熙南里,后有小西湖等新型街区,成为特色文化的集聚地;在乡村,既有响堂村文化赋能,也有“理想村”打造IP建设村中村,趟出乡村振兴新路径。从小店到街区、村落,众多特色小店构成了这样立体多元的特色消费场景。

此外,还有一种临时,但总能吸引大流量的精彩活动也正成为新兴特色消费场景之一,那就是——展会。

近日,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展会连连。国际车博会、全屋定制博览会、智慧农业博览会、国际珠宝首饰展览会、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等精彩不断档。其背后不难感受到经济复苏的暖意融融。

记者翻阅今年以来南京各类展会信息,发现展会的分类十分精细,其中汽车、家装、文旅等主题更是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

或许不少人对展会还停留在专业性强、枯燥的印象。但现在当你走进展览中心,还会发现琳琅满目的新奇商品、永远在排队的体验区、拿着手机拍照或是拉着小车“进货”的本地居民,甚至拖着行李箱匆匆赶来的其他省市的观众。

“五一”假期,孩子们也来“参展”(央广网发 王姝姝 摄)

记者在不久前的一场房车展现场就看到了不少家庭为单位来观展的市民。现场周先生表示,自己是特意来看看的。“社交媒体上有很多开着房车走遍中国的视频,房车成为一种很新的旅游方式,让我很好奇。”除了年轻人,还有不少退休市民来看车。他们对于厨卫的考察更为细致,还提出了不少专业问题。现场成交的也不在少数,不少车辆在展会第一天就挂出了“已售”的公告牌。

今年以来,南京会展业势头强劲,为城市带来了澎湃流量。一方面,会展作为先导性现代服务业,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新概念等要素集聚,推动产业升级,背后订单更是连接城市、实打实的贸易往来;另一方面,各类展会也成为全新的消费场景,吸引了越来越多非行业、“不专业”的观众,让人大开眼界。

此外,“五一”假期期间,南京各区发力,以大小型展销会形式丰富消费场景,释放市场活力。以车展为例,除了南京国际博览中心,江北新区举办第二届汽车文化节,首推汽车专项消费补贴。溧水区、高淳区等举办汽车展销会、主题博览会等,以展促销,以节促游。

火热的假期,各地结合自身特色优势,让人看到文旅行业和消费市场活力无限。更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表达、创新场景、创新业态,值得期待。

上一篇: 特斯拉正在内华达州建立一个新的“锂实验室”

下一篇: 最后一页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