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当前没有出现通缩,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基础,央行报告还释放了哪些信号?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佳 北京报道

作为市场走势重要风向标的货币政策一季报出炉。

5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回应了市场关注的货币政策走向、通胀形势及房地产市场动向等热点话题。


(相关资料图)

《报告》显示,总的来看,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坚持稳健取向,实现了较好的调控效果,有力支持经济发展恢复向好。

对于我国通胀形势,《报告》强调,当前我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中长期看,我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在信达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李一爽看来,在通胀方面,央行的担忧明显减轻,更加强调今年以来物价涨幅阶段性回落,主要与供需恢复时间差和基数效应有关,并未出现通缩,但通胀反弹的关注度明显下降。

此外,央行再次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同时新增“总量适度,节奏平稳”的提法。而房地产方面则是要求“推动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和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落地生效”、“加快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体系”。

当前我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

2022年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经历了数十年不遇的高通胀,对其央行货币政策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央行单独开立《我国通胀水平处于温和区间》的专栏中,央行指出,相较而言,我国通胀保持在温和区间,过去一年、五年和十年,CPI年均涨幅都在2%左右。

“我国一方面扎实做好疫情防控下的保就业、保主体、保民生工作,稳住社会生产力,确保经济循环基本畅通,另一方面货币政策保持稳健,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为物价稳定奠定坚实基础。”央行肯定地回答到。

央行认为,通缩主要指价格持续负增长,货币供应量也具有下降趋势,且通常伴随经济衰退。我国物价仍在温和上涨,特别是核心CPI同比稳定在0.7%左右,广义货币(M2)和社融增长相对较快,经济运行持续好转,不符合通缩的特征。

“中长期看,我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央行强调。

对于今年以来物价涨幅阶段性回落,央行认为主要与供需恢复时间差和基数效应有关。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下降0.5%,同比下降3.6%。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也认为,当前我国价格的低位运行主要是阶段性的,当前中国经济不存在通缩,下阶段也不会通缩。但下阶段CPI同比涨幅阶段性低位运行还会持续。

付凌晖表示,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运行恢复常态化后,需求恢复慢于供给的恢复,短期内市场需求对价格的拉动有限;同时国际输入性的影响还会持续,也会对国内价格产生下拉影响;此外,翘尾因素的影响在减弱。

广发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刘郁在研报中表示,在货币政策一季报中由关注通胀转为关注物价和稳预期。报告分析近期物价下降是供需短期错配、基数等因素导致的短期现象,判断下半年物价可能逐步回升。因而物价放缓触发货币政策短期内加码的必要性较低。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报告关注到物价走势的边际变化,指出供给能力较强、需求复苏偏慢、以及上年高基数是当前物价涨幅偏低的主要原因,并预计下半年CPI中枢会温和上升。

“报告指出,我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CPI的阶段性回落,均未明显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走势。这意味着当前物价水平偏低不会触发政策性降息,5月MLF利率不动也印证了这一点。”王青坦言,此外报告中专门强调,要“保持利率水平合理适度”,也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

货币政策总量适度、节奏平稳

在货币政策方面,继一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后,央行再次强调“总量适度,节奏平稳”。

央行数据显示,4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7188亿元,和一季度每月平均新增规模3.52万亿元相比大幅下降。

王青分析称,“总量适度,节奏平稳” 这意味着在一季度信贷投放集中靠前发力后,二季度投放节奏会适度回调,而这已在4月信贷数据中有所体现。考虑到去年5月和6月是疫情高峰后的政策发力期,信贷投放基数偏高,不排除今年5月和6月新增信贷同比少增的可能。在经济持续复苏背景下,这有助于在稳增长和控制宏观杠杆率之间把握好平衡,并不意味着信贷政策转向收紧。

“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延续稳健基调,持续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政策有力有效、精准适度,为经济复苏提供有力支撑,并取得了良好调控效果。”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记者表示。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加快向常态恢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一季度经济复苏表现强于预期,消费和需求逐步恢复,市场预期明显回暖。”周茂华如是说,“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处于修复性恢复阶段,内需仍相对不足,而海外高通胀挥之不去,主要经济体激进政策收紧后遗症在显现,外需求前景偏弱等,我国政策需要在稳增长、稳物价、防风险和促改革之间取得平衡,兼顾短期与中长期、内外均衡。

谈及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周茂华预计接下来货币政策延续稳健基调,通过总量与结构工具配合,释放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效能,支持实体经济不仅要有力度,而且还要提升精准度。“一方面,货币政策继续为经济复苏营造有利环境,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市场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另一方面,提升政策支持精准度,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实体经济薄弱环节和重点新兴领域支持。”

王青则认为,整体上看,当前货币政策进入"观察期",二季度动用降息降准“大招”的可能性不大,而是将重点运用结构性政策工具,对小微企业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以及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提供定力支持,同时针对房地产行业的支持力度也会进一步加大。

推动建立房地产业发展新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房地产方面,央行表示,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稳妥实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动建立房地产业发展新模式。

中指研究院研究副总监徐跃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央行货币政策一季报中提及“推动房企纾困专项再贷款和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落地生效”、“加快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体系”等住房租赁相关内容,这表明接下来住房租赁金融政策支持仍将持续。

据悉,今年1月,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开展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设立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额度为1000亿元。

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按季度发放,支持相关金融机构于2023 年底前向重庆、济南、郑州、长春、成都、福州、青岛、天津等8个试点城市发放租赁住房购房贷款。金融机构按照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原则,发放租赁住房购房贷款,贷款利率原则上不超过3%,对于符合要求的贷款,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资金支持,利率为1.75%。

徐跃进表示,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主要是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试点城市批量收购存量房屋用作租赁住房。“一方面有利于增加租赁住房的筹集规模,促进租赁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消化商品房市场的部分库存,促进房地产市场的企稳恢复。”

目前,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已在济南率先落地,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山东省分行成功向济南城发集团资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发放1.87亿元长期限租赁住房购房贷款。未来,其他试点城市也有望加快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的落地步伐。

谈及住房租赁金融政策体系方面,徐跃进进一步指出,今年2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为租赁住房的投资、开发、运营和管理提供了多元化、多层次、全周期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体系,提出了覆盖租赁住房项目全周期的信贷产品体系,同时提出要拓宽住房租赁市场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央行一季度报告再次提及‘加快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政策体系’,表明住房租赁市场相关金融支持政策有望进一步加快落地,住房租赁企业的融资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徐跃进表示。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

上一篇: 速递!洲明品牌价值再次上榜

下一篇: 最后一页

热门推荐